妙音曼舞

敦煌樂舞文化主題展

敦煌是世界⽂明長河中⼀顆璀璨的明珠,敦煌⽂化是兩岸共同的⽂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2016年起,財團法人沈春池⽂教基⾦會與中國宋慶齡基⾦會、敦煌研究院合作,成功舉辦了「敦煌⽂化藝術展」⾛進臺灣大專院校巡展活動,先後在臺灣師範⼤學、屏東⼤學等12所學校和藝術展館辦理,深受青年朋友的歡迎和喜愛。然而2021年起,在全球疫情影響下於是轉換為線上展覽模式,卻也因而突破了觀展時間及地域上的限制,給予更直觀的感受並更有效地觸及廣大民眾。

在全球疫情影響漸消之際,兩岸⼯作團隊在2024年推出恢復辦理實體展覽,並延續往年在線展瀏覽人次最高的主題「妙音莫高—敦煌樂舞專題展」,通過樂舞圖像和文字領略到輝煌燦爛的敦煌樂舞文化,使觀眾得以更加深入瞭解敦煌石窟的千年藝術成就和文化魅力。同時將與各⼤專院校合作,開展專題課程、講座、名人導覽等活動,為廣⼤臺灣青年朋友們奉獻⼀場別具特⾊的敦煌⽂化盛宴。希冀相關活動的辦理,能夠加深對敦煌⽂化的瞭解,深刻感悟蘊含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化的精神內涵和博⼤胸懷,開拓視野,啟迪智慧。

青年是守護文化遺產的未來種子,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意識向下紮根是重要且必然的功課。本次展覽除了能將敦煌文化藝術介紹給青年學子,更能使他們認知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凝聚出保護與傳承的思維,誠為所有主辦單位首要的整體共識,對於新學年度展覽的開辦亦充滿新氣象的企盼。

展區介紹

絲路漫行

壁畫彩塑響徹舞動在悠久歷史的漫漫絲路上

連結
淨土梵音

敦煌壁畫上的樂舞圖像是一部完整的音樂史

連結
繽紛散樂

異域的舞蹈音樂隨著漫漫絲路彙聚於中土世界

連結

絲路漫行

敦煌,向西到達中亞興都庫什山脈盡頭的沙漠,向東通往中原的必經之道河西走廊,往北可前往蒙古草原,向南可抵達青藏高原。作為沙漠、平原、草原、高原的交匯點,四大文明在此相遇,它的地理位置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敦煌註定是中國與整個西方世界陸路交通以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

敦煌作為人類文化遺產,以崖壁上的壁畫彩塑,一筆一畫,展現著圖像可依的多元文明的交匯交融,鑄就了一座沙漠中的美術館。以藏經洞中的敦煌遺書,一字一句,跨越時空還原了時隔千年,多民族文化的音容相貌;更是以壁畫中的舞蹈音樂,響徹舞動在悠久歷史的漫漫絲路上。

以敦煌石窟群823個洞窟統計,壁畫中有音樂題材的洞窟358個,其中樂器50餘種,近8000件(不鼓自鳴樂器1548件)、樂伎3346身、樂隊500組,繪有樂隊的經變圖多達400幅。時代從北涼至元朝歷經十個朝代,持續記錄樂器圖像長達上千年之久,可以說敦煌本身,即是一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音樂史圖典。

淨土梵音

敦煌壁畫上的樂舞圖像是一部完整的音樂史。它見證了樂器與舞蹈的傳播與普及,經變畫、佛教史跡畫、佛傳故事畫的傳承發展,也從另一個角度使後世得以一窺它們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融合與發展。

在敦煌壁畫諸多內容之中,這就是一齣齣古人通過繪畫所展現的,彙聚音樂與舞蹈的大型情景舞臺劇,雖然無聲,但精彩絕倫,每一個肢體語言,每一件樂器,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佈局下的最佳瞬間,無不體現著古代創作者的奇思妙想。

繽紛散樂

敦煌歷經千年所蘊含的是以其為原點,通過隱藏在壁畫中的線索,進而展現出對於不同文化相容並蓄的古代中國盛世氣象。 

異域的舞蹈音樂隨著漫漫絲路彙聚於中土世界,與中原文化藝術相結合,取長補短,推陳出新。這種洋溢著生命力的歡悅與活力,正是只有敦煌才能賦予其歷史的獨特色彩,讓後世得以跨越時空,真實還原了中國古代樂舞的歷史文化生態。 

在這段歷史當中,個人的存在也並未完全因為歷史的演化而化為塵埃,藉由壁畫與文獻,最終得以留下的自己的名字與業績。生命的意義得以被後世見證,也給予了我們一種浪漫主義的想像,即一段千年前的音樂舞蹈人生有著什麼樣的色彩。

展覽影片

 

活動單位

主辦單位

合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