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變莫高窟第85窟晚唐圖像源自《思益經變畫》,描繪的是在佛宣揚思益經的法會時,常伴有舞樂場面。畫面中央長方形的花毯上,一名舞伎雙手揮舞長長的紅綠飄帶,翩翩起舞,舞姿穩健優美,渲染了法會氣氛。舞伎兩側則是十六人組成的大型樂隊伴奏,使用的樂器有琵琶、箜篌、鳳首箜篌、法螺、羯鼓、拍板、鞀鼓、篳篥、銅鈸、笙、箏等十餘種,場面壯觀熱鬧
腰鼓,亦即細腰鼓,是兩面蒙皮,中間細腰的鼓。腰鼓舞就是舞者腰間或胸前懸掛細腰鼓,邊擊邊舞的一種舞蹈。鼓可以手拍或以杖擊, 是敦煌壁畫中較為常見的舞蹈之一,多達50餘身。腰鼓舞始於北朝,出現在天宮伎樂中,與其他舞伎樂伎一起進行多人表演。唐以後的經變畫中或獨舞,或與反彈琵琶舞、巾舞組合構成雙人舞表演。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不僅活躍了樂舞場面,也給佛國世界增添更為歡樂的氣氛。圖中舞伎立於方毯之上,肩上掛腰鼓,伸展雙臂作擊鼓狀;攜提左腿作騰躍之勢;長巾隨節奏回轉流動;舞姿矯捷剛勁,富有動感。與兩側奏樂者相配合,整個畫面生動和諧,雖為娛佛形象,卻是唐代真實樂舞的生動反映。
作品繪於“觀無量壽經變”畫面的下方,表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伎樂天奏樂、歌舞以娛佛的場景。
圖中的伎樂天上身微向前傾,將琵琶反背頸後,左臂伸直握弦,右臂曲於音箱,一腿微曲,一腿曲抬,作“端腿”姿,舞姿矯捷剛勁,造型十分獨特。反彈琵琶可能是藏族特有的舞蹈形式,在西藏的定日地區,至今仍有反彈四弦琴的舞蹈。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而舞的形象自中唐以後大量出現,或許與這一時期吐蕃對敦煌的統治有關。
擊腰鼓與反彈琵琶對舞莫高窟第172窟盛唐在樂隊伴奏下,二舞伎,一反彈琵琶一擊大腰鼓,相對起舞的鼓形可堪注意,鼓身長,大形鼓皮用繩拉緊與今朝鮮族《長鼓舞》所用鼓相似。身披卷揚長巾,更增舞姿飄逸。
這幅作品是莫高窟唐代大型淨土變的代表性作品。依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繪製,描繪東方淨土世界的美妙莊嚴。佛教認為世界在空間中存在許多,這是其中的一個世界。畫面中東方淨土世界主尊的藥師七佛並列於蓮台之上,華蓋、手 印、衣飾、蓮座各不相同,體現出畫工同中求異的高超構思
此外在藥師七佛的下方還繪製了巨大的燈樓和燈樹,在「燈山火樹」的照耀 下,展現出盛大的舞樂場面,將淨土世界的愉悅歡快渲染得淋漓盡致。
古老的彈撥絃樂器。主要由共鳴箱、琴頸(曲頸或直頸)和琴頭三部分組成,呈棒槌狀或梨形,有四弦、五弦之分。弦兩端設山口和縛手,板面設捍撥。因彈奏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故而得名。由波斯經西域傳入中原。橫抱,用撥子或手指彈奏。敦煌壁畫上繪製了近千幅琵琶圖像。是壁畫上出現最多的樂器之一,也是表現最豐富、最具特色的樂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