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向西到達中亞興都庫什山脈盡頭的沙漠,向東通往中原的必經之道河西走廊,往北可前往蒙古草原,向南可抵達青藏高原。作為沙漠、平原、草原、高原的交匯點,四大文明在此相遇,它的地理位置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敦煌註定是中國與整個西方世界陸路交通以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
敦煌作為人類文化遺產,以崖壁上的壁畫彩塑,一筆一畫,展現著圖像可依的多元文明的交匯交融,鑄就了一座沙漠中的美術館。以藏經洞中的敦煌遺書,一字一句,跨越時空還原了時隔千年,多民族文化的音容相貌;更是以壁畫中的舞蹈音樂,響徹舞動在悠久歷史的漫漫絲路上。
以敦煌石窟群823個洞窟統計,壁畫中有音樂題材的洞窟358個,其中樂器50餘種,近8000件(不鼓自鳴樂器1548件)、樂伎3346身、樂隊500組,繪有樂隊的經變圖多達400幅。時代從北涼至元朝歷經十個朝代,持續記錄樂器圖像長達上千年之久,可以說敦煌本身,即是一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音樂史圖典。
敦煌壁畫上的樂舞圖像是一部完整的音樂史。它見證了樂器與舞蹈的傳播與普及,經變畫、佛教史跡畫、佛傳故事畫的傳承發展,也從另一個角度使後世得以一窺它們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融合與發展。
在敦煌壁畫諸多內容之中,這就是一齣齣古人通過繪畫所展現的,彙聚音樂與舞蹈的大型情景舞臺劇,雖然無聲,但精彩絕倫,每一個肢體語言,每一件樂器,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佈局下的最佳瞬間,無不體現著古代創作者的奇思妙想。
敦煌歷經千年所蘊含的是以其為原點,通過隱藏在壁畫中的線索,進而展現出對於不同文化相容並蓄的古代中國盛世氣象。
異域的舞蹈音樂隨著漫漫絲路彙聚於中土世界,與中原文化藝術相結合,取長補短,推陳出新。這種洋溢著生命力的歡悅與活力,正是只有敦煌才能賦予其歷史的獨特色彩,讓後世得以跨越時空,真實還原了中國古代樂舞的歷史文化生態。
在這段歷史當中,個人的存在也並未完全因為歷史的演化而化為塵埃,藉由壁畫與文獻,最終得以留下的自己的名字與業績。生命的意義得以被後世見證,也給予了我們一種浪漫主義的想像,即一段千年前的音樂舞蹈人生有著什麼樣的色彩。